地震雲,高雄上空發現放射狀的地震雲【地震雲YouTube影片】

 

TAGS:地震雲,地震雲形成,地震雲普遍特點,地震雲 - 史料記載,地震雲 - 命名由來,地震雲的特點.

地震雲是指所謂的地震即將發生時,震區上空出現的不同顏色的,如白色、灰色、橙色、橘紅色等帶狀雲。其分布方向同震中垂直,一般出現於早晨和傍晚。地震雲的高度和長度:據目測估計,地震雲的高度可達6000米以上,相當於氣象雲中高雲類的高度。

臺東縣東南方外海45.3公裏處,昨天(20日)下午4點發生芮氏規模5.9地震,當天有網友在高雄上空發現放射狀的白雲,以攝影機拍下PO在YouTube上;高雄氣象站人員表示,這是氣流造成的現象,並非網友指的「地震雲」,發生時間只是巧合而已。

昨天下午的地震,高雄震度是3級,網友ardear發現高雄上空出現「地震雲」,他上傳至YouTube的影片寫道,「高雄震度3級,其實早點時是呈現斷層狀地震雲呢!」、「地震發生後天空很多長條狀地震雲,久久未散。」

對此,高雄氣象站人員接受電子媒體採訪時表示,呈團狀的雲朵,與海面上的水氣交會後凝結,「風一吹就呈現一條一條,屬於『街雲』的一種。」與發生地震沒有直接關係,兩者出現時間接近,只是巧合罷了。

其實長久以來,許多人在地震前後發現天空出現「地震雲」(Earthquake Cloud),並投入相當多的研究,根據《維基百科》指出,地震雲大致分成四種型態:橫條狀的雲,一般是單條出現,很像飛機劃過天際的痕跡,又稱飛機雲;成波浪狀或放射狀的雲;垂直像龍捲風,或垂直向上的煙柱的雲;大塊或團狀的雲。

然而地震雲仍屬「非氣象學」中雲體分類的雲體,地震學家和氣象學家大多持否定的態度,美國地質調查局更表明,雲的形狀與地震沒有特殊關聯,因為地震在地球上發生率其實很高,所以任何現象出現後的兩周內都可能會有地震,不能說是前兆或有關係。

▼上傳者ardear寫道,「高雄震度3級,其實早點時是呈現斷層狀地震雲呢!」


▼上傳者ardear表示,「下午(指3月20日)臺東外海五點九,高雄3級震度,發生後天空很多長條狀地震雲,久久未散。

 

地震雲 - 地震雲形成
地震雲 1、熱量學說


地震即將發生時,因地熱聚集於地震帶,或因地震帶巖石受強烈應力作用發生激烈摩擦而產生大量熱量,這些熱量從地表面逸出,使空氣增溫產生上升氣流,這氣流於高空形成“地震雲”,雲的尾端指向地震發生處。

2、電磁學說
地震前巖石在地應力作用下出現“壓磁效應”,從而引起地磁場局部變化;地應力使巖石被壓縮或拉伸,引起電阻率變化,使電磁場有相應的局部變化。由於電磁波影響到高空電離層而出現了電離層電漿濃度銳減的情況,從而使水汽和塵埃非自由的有序排列行程了地震雲。
地震是一個大陸板塊移動而導致的一種運動過程。板快之間相互擠壓和分離。導致彼此之間有大量的能量粒子釋放。大量的能量粒子積聚在板快之間。大量的能量粒子會穿過巖石,到達地面上方。因此上方的空氣會吸收大量的能量粒子,能量粒子在原子核引力的作用下,進入原子內部,原子體積開始變大,因為引力的值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所以原子核對原子的整體引力會減小,因為原子的體積變大了,所以原子整體處於一個不穩定的狀態。當周圍的氣流流動大或溫差變化大的時候,水分子相互碰撞,打破這種原子整體的不穩定性,原子發生變形,原子核產生引力收縮,大量的能量粒子被壓縮釋放出去。大量的能量粒子的釋放,即發出不同的顏色。

地震雲成因眾說紛紜。較早的理論由日本的真鍋大覺教授提出:地震前地球內部積聚了巨大的能量,使地溫升高,加熱空氣,成為上升的氣流,並以同心圓狀擴散到同溫層。使10,000 米高空的雨雲形成細長稻草繩狀的地震雲。呂大炯提出的觀點,彌補了該理論中的很多不足。呂提出地震雲既能產生於震中區上空,也能產生於遠離震中區而又有應力集中的斷裂帶上空。當因震前容積增大而傳遞應力至遠離震中區時,在應力集中過程中,斷裂帶上的強應力作用使巖石發生擠壓摩擦,使熱量增加,地下熱流通過斷裂帶不斷逸出地面,上升到高空,形成帶狀地震雲。壽仲浩對地震雲的成因機理也提出了自己的模型。巨大的巖石在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最脆弱的部分首先破裂、造成小震。這些裂縫一方面減小了巖石的結合力;另一方面,地下水乘裂隙而入,水的膨脹、收縮和化學反應進一步減小了巖石的結合力。隨著孕震區構造活動的加劇,由於摩擦等因素產生大量熱量,巖石中的水份在高溫、高壓下變成了水蒸汽,水蒸汽通過裂縫到達地表;到達地表的水蒸汽不斷上升,遇到冷凝條件就形成雲。

目前,對於地震雲的形成原因眾說紛談,雖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的解釋地震前出現的這種現象,所以至今還是個謎,而且地震本身是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所以預報地震,最好采用綜合法。

地震工作者們認為,地震即將發生時,因地熱聚集於地震帶,或因地震帶巖石受強烈應力作用發生激烈摩擦而產生大量熱量,這些熱量從地表面逸出,使空氣增溫產生上升氣流,這氣流於高空形成“地震雲”,雲的尾端指向地震發生處。也有的認為,“地震雲”的必然性尚缺乏實驗數據,也可能是一種巧合。究竟如何,有待進一步考證。

地震雲 - 地震雲普遍特點
雲體高程:6000米
雲體顏色:白色、灰色、橙色、橘紅色
共有特點:大風不易改變其形態,天空和雲有明顯界線,多出現波狀。
出現時間:早晨和傍晚

地震雲 - 史料記載
 
早在17世紀中國古籍中就有“晝中或日落之後,天際晴朗,而有細雲如一線,甚長,震兆也”的記載。清人王士禎在其所著的《池北偶談 卷下》中“地震”一節裏,談到1668年7月25日山東郯城8.5級地震時,記有:“淮北沐陽人,白日見一龍騰起,金鱗燦然,時方晴明,無雲無氣。”這裏說的龍,看來是一種“黑雲如縷,宛如長蛇”的長蛇狀帶狀雲,陽光一照,便顯得金光燦爛。這便是地震雲中的一種。另中國古代的許多縣誌和史書中都有這樣的記載。1935年中國寧夏的隆德縣《重修隆德縣誌》中記載有“天晴日暖,碧空清凈,忽見黑雲如縷,婉如長蛇,橫臥天際,久而不散,勢必為地震”。

1948年6月27日,日本奈良市的天空,突然出現了一條異常的帶狀雲,好似把天空分成兩半。此怪雲被當時奈良市的市長看見了。第三天,日本的福井地區真的發生了7.3級大地震。 市長把這種“帶狀”、“草繩狀”或“宛如長蛇”的怪雲,稱為“地震雲”,認為“地震雲”在天空突然出現後,幾天內就會發生地震。市長的論斷,得到了日本九州大學工學部氣象學家的支持。1978年1月12日下午5時左右,市長在奈良市商工會議所五樓禮堂講話隊突然看到窗外天空中飄動著一條細長的由西南伸向東北方向的紅雲,他立即停止講演,向參加會議的大約三百多人宣布,那就是“地震雲”!雲的上浮力量很大,正要突破其它雲層。“地震雲”有時呈白色,有時呈黑色,這次因為發生在黃昏,所以呈紅色,他估計在兩、三天內將發生相當大的地震。結果,第三天(1月14日中午)在日本東京以南伊豆群島的大島近海發生了7級地震。

地震雲 - 命名由來
世界各國對於地震雲的研究還是最近幾年的事,其中以中國和日本處於領先地位,中國對地震雲的研究始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後,目前成功的例證有十余個,日本利用地震雲預報地震成功的例證有上百個,有趣的是,首先提出“地震雲”這個名字的不是地震學者,而是一政治家,他就是日本前福岡市市長鍵田忠三郎,他曾經親身經歷過1956年日本福岡7級地震,並且在地震時親眼看到天空中有一種非常奇特的雲,以後只要這種雲出現,總有地震相應發生,所以他就把這樣的雲稱為“地震雲”。

地震雲 - 形狀特征
什麽樣的雲才是地震雲呢?這種雲的最大特點在於“奇”,與一般的雲有著明顯的區別。

地震雲大致分為四種,第一種是橫條狀的雲,一般都是單條出現。這種雲很像飛機飛過之後留下的痕跡,所以又有人叫做飛機雲。不過更加厚實和豐滿些,它一般預示震中處於雲向的垂直線上,一般預示著2周以後有地震;第二種是成波浪狀或者放射狀的雲,一般預示著1周以後地震;第三種是垂直的向龍卷風一樣,或者像無風時垂直向上的煙柱一樣的雲,預示著三天以後地震;第四種是固體形狀的大塊的或者團狀的雲,一般出現在地震當時或者地震發生之前。

地震雲的特點有五種:

 
 
1、外形呈細長條帶狀,有時如一直線,有似飛機的尾跡;有時為輻射狀,數條地震雲交於一點,如一把沒有扇面的扇骨鋪在空中;有時為幹涉紋狀,形似人的兩排肋骨。

2、邊界清晰,此點有別於傍晚出現的輻射狀高積雲,也是幾條長條形雲延長交於一點。

3、出現的時間以淩晨或傍晚居多。

4、其雲多為無端橫出。

5、其色可怖。

地震雲 - 地震雲詳細形態簡易分析
地震雲的長度越長,則距離發生地震的時間就越近
地震雲的顏色看上去越深,則所對應的地震的深度就越深
地震雲持續的時間越長,則對應的震中就越近

地震雲 - 現象征兆
地震雲所攜帶信息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是否有地震:據氣象觀測報道,在某些中強地震發生前,在其周圍地區的天空中,一般在淩晨或傍晚會出現形似稻草繩狀或條帶狀的雲,這種長蛇狀的雲,如果在天空較長時間不消失,這預兆當地將可能發生有感地震。

2、地震時間及強弱:地震雲出現的時間以早上和傍晚居多,地震雲持續的時間越長,則對應的震中就越近,地震雲的長度越長,則距離發生地震的時間就越近,地震雲的顏色看上去越令人恐怖,則所對應的地震強度就越強。

3、地震的地點方位:這種雲的垂直方向,大體就是震源所在地的方向,在垂線方向上可能較近,也可以很遠。一般認為震源大體就在跟地震雲相垂直的地方。如果在一次較大的地震之前,各地普遍出現了地震雲,兩位相隔很遠的觀察者都看到這種雲,他們聯系一下,各自報出觀測到的地震雲的方向,畫在地圖上,那麽,這兩條雲的垂線的交點,就是將要發生地震的地方。經中日兩國有關人員驗證,這一結論大多是可靠的。中國研究地震雲者也不乏其人,其中,沈陽軍區某部幹部董振海尤突出。董振海現任遼寧省地震雲研究會副縣長理事長。他從小就跟父親學會了看雲識天的本領。1975年海城地震後,他開始看雲測震,堅持不懈。1978年7月6日,他發現了地震雲,指出9天內“地震可能發生在東南沿海或臺灣一帶”,9天後臺灣果然發生了7.4級地震。

地震雲地震雲與地震預測:

1、地震雲呈輻射狀時,雲的交點垂直於地面就是震中所在地。其它兩種形狀判斷震中較為復雜。

2、地震雲持續的時間越長,則對應的震中越近。

3、地震雲的長度越長,則離發生地震的時間越近。

4、顏色越令人恐怖,則地震強度越強。

目前,對於地震雲的形成原因眾說紛談,雖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的解釋地震前出現的這種現象,所以至今還是個謎,而且地震本身是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所以預報地震,最好采用綜合法。

地震雲 - 研究探索
電離層、磁層電(磁)場與地球表層發生電磁感應,形成一個統一的地表——電離層、磁層電(磁)場,二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當大氣層中的某個局域聚集了大量等離子體時,其對應的地面必然感生同樣強度的等離子體電場;同樣,當地下某個區域聚集了大量等離子體時,其對應的大氣層也必然感生同等強度的等離子體電場。二者互為因果。雨雲常常是帶電的,而地震雲可能是一種帶電量較高的雲。由此看來,地震雲的存在是完全可能的,合理的,而且可能是導致地震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利用地震雲預報地震也是一種科學有效的手段.
如上所述,地震雲極可能是一種帶電量較高的電荷雲(等離子體雲)。

地震雲與地震的關聯

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時,就在7月27日傍晚,遠在日本本洲大偶的真鍋大覺教授,發現天空中出現了一條異常的長長的雲彩,並用相機拍攝下來。經研究,這條異常的長條雲,就是唐山發生地震的前兆雲。

1977年12月20日中午前後,呂大炯先生在北京密雲水庫附近的山坡上,從正南方向觀測到一條仰角較低東西走向呈灰白色的帶狀雲。呂大炯先生又發現近兩日來,基巖電與基巖應變都發生突跳,經過計算,呂大炯先生發布了在日本、阿留申一帶,可能於當日21點25分前後發生6.0±0.5級的地震,在次日5點35分前後發生6.8±0.5級地震的預報。結果預報正確,在日本小笠原一帶,當日16時56分發生5.8級地震,次日9時零6分發生6.5級地震。

很可能,這種地震雲不單單是地震的預兆雲,而且是直接導致地震的罪魁禍首之一,這種異常的長條狀地震雲,極可能是在地內強電場的感應下,聚集形成的某種符號的電荷占優勢的等離子體雲,這種外形似稻草繩狀的帶狀雲極可能充當了地內電場電路中的導線,將電離層等離子體向震區另一種符號的電荷占優勢的地內電場輸送,成為地內正負電荷(等離子體)發生復合放能的“導火索”。

地震雲日本前奈良市市長鍵田忠三郎、日本九州大學工學部真鍋大覺副教授、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呂大炯都曾多次成功地通過觀測地震雲來預報地震。並總結出一些規律。呂大炯總結出了地震雲的三種主要類型:一是走向垂直於震中方位的稻草繩狀或條帶狀雲;二是焦點位於震中的輻射狀雲;三是幹涉條紋狀雲。

鍵田忠三郎、真鍋大覺等人發現,放射出強有力而令人生畏的光芒的白色條帶狀雲預示著大地震。

在形態方面,用肉眼看,強勁有力的雲,好象把天空分為斷層那樣的雲,宛如一條彎曲的蛇令人感到生畏的雲都是強烈地震的前兆雲。

在色彩方面,有的雲灰色、黑色和紅色混雜在一起,令人感到生畏。這種令人生畏的顏色成分就可以說是大地震的前兆。有的地震前,只有一條紅色的條帶狀雲漂浮在晴空。(雲彩之所以具有絢麗色彩,可能正是由於它充滿了電荷的緣故.——引者)

在時間上,如果地震雲以一定的形態在晴空保持一個小時以上,那麽附近就要發生地震。異常的如同火焰般鮮紅的朝霞或晚霞也是地震的前兆。

如果雖然出現了地震雲,但是它和另外出現的地震雲互相交叉,或者二條地震雲在他們延長的一端發生交叉(或與高空幅度寬闊的薄雲形成交叉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不會發生地震。顯然,放射出強有力而令人生畏的光芒的白色帶狀雲、紅色的雲、灰色、黑色和紅色混雜的甚至強烈大風都吹不動的雲,火焰般的鮮紅或由紅色、紫色以及各種顏色混雜而成的朝霞或晚霞,極可能都是充滿了電荷的等離子體雲(否則不會發光和有怪異的顏色)。這些巨量的電荷或等離子體雲流入地面後,就會在那裏形成更為強大的電場,電場中的等離子體一旦發生復合放能,就導致地震。

時間上保持1小時以上,向地內傳輸的電荷量已較大,所以能形成地震。時間過短,則向地內輸送的電荷量較少,故不足以引發地震。而所以出現兩條相交的地震雲就不會發生地震,極可能是由於兩條雲中不同符號的電荷各占優勢(否則不會相交),兩種電荷相交後發生復合,不會再流入地內,故不會發生地震。

另外,從地震雲與震中位置的關系來看,也符合作者提出的地震雲可能是地震的部分電荷源的觀點。——鍵田和真鍋先生發現,震源總是在雲的延長方向或垂直方向。按照真鍋先生的說法,震源放射出的電磁波有兩種,一種如同向池中投進一塊石子時產生的同心圓的波紋一樣逐漸向外擴展;另一種呈放射狀的直線從震源向四周射出。當同心圓的上空出現地震雲時,震源就在和雲形成的垂直方向上(焦點上),當放射狀直線的上空出現地震雲時,震源就在雲的延長方向上。地震雲的延長線方向,可能就是地震雲(中的電荷)進入地面的地點。而震源在與地震雲形成的垂直(直角)方向,則可能與“偶極子受力的方向一般並不和電場的電力線同一個方向,甚至可能垂直於電力線的方向,即偶極子可沿等位面受力”有關。

地震雲預測地震

用地震雲預測地震的方法在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曾一度出現在中國和日本,但1985年後又歸於沈寂。

地震雲20世紀70年代,中國最為著名的地震雲研究者為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呂大炯。1977年呂大炯、宋松等人等開始用地震雲來預測地震。1978年,呂大炯在自然雜誌上發表“地震雲及其成因的探討”及專著《震兆雲霞》〔學林出版社,1982〕。

俄國對地震雲和熱紅外研究較早。B.H.納爾納斯1912年提出地球放氣作用的理論解釋。1988年,B.Горнывм等報導了震前地震雲和地球熱紅外輻射為地震活動性標誌。它們由地下氣體噴發所致,其基本形態有2種:一種是邊界平直的狹窄雲帶(白色);另一種是雲塊中窄沖蝕帶(黑色)。它們分布於活化斷裂帶上空,延展可達數百公裏。

當今用地震雲預測地震在世界上影響最大的研究者為旅美中國研究者壽仲浩。1994年開始,壽通過互聯網上有定期發布衛星雲圖的網站利用衛星雲圖取代了室外觀測地震雲,進一步提出了地震雲成因理論,形成了一套預測中短臨地震的基本方法。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他對全世界地震進行預測,並將預測信息及結果在網站〔http://quake.exit.com〕上發布,接受世人的檢驗。10多年來,他正式向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提出預測大地震意見50多次,其中36次三要素較正確。

特別應指出,聯合國將旅美中國人壽仲浩的論文“伊朗班姆地震預測和宇航技術”收入了“聯合國對於宇航技術應用計劃研討會”論文集,成為向聯合國所有成員國推薦的唯一項地震預測成功技術。

經過許多研究者的長期努力,地震雲預測地震的方法得到了長足發展,逐漸獲得世界的承認與重視。

地震雲 - 較新觀測記錄
2008年12月26日,早晨7點25分,蘇州大範圍疑似多條/魚鱗震雲雲層
1976年07月27日,日本真鍋異彩極長條地震雲;07月28日唐山7.8級地震(未考)
2008年05月09日,合肥大範圍放射條帶地震雲;05月12日汶川8.0級地震(實測)
2008年05月09日,天水異彩地震雲;05月12日汶川8.0級地震(未考)
2008年05月09日,山東臨沂不知形狀地震雲;05月12日汶川8.0級地震(證實)
2008年05月31日,合肥大範圍魚鱗地震雲;06月01日巴士海峽6.3級地震(實測)
2008年06月12日,齊齊哈爾放射條帶地震雲;06月14日本東北部7.2級地震(未考)
2008年06月29日,日本宮城觀測到白色單條地震雲;07月16日日本京都外海地震6.6級地震(未考)
2008年08月01日,新加坡條形地震雲,08月08日印尼發生5.3級地震(未考)
2008年08月04日,美國朱諾出現單條形地震雲,08月07日阿留申群島連續發生5.2級、5.8級地震(未考)
2008年08月07日,美國安克雷奇出現單條形和魚鱗震雲,08月09日阿留申群島發生5.5級地震,11日發生5.2級地震。(未考)
2008年08月09日,巴拿馬出現魚鱗狀震雲,08月11日,委內瑞拉的蘇克雷5.1級地震(未考)
2008年08月10日,在陜西西安多次觀測到不知形狀地震雲,新疆邊界發生4.2級地震(未考)
2008年08月30日,在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涼山彜族自治州會理縣交界(北緯26.2度,東經101.9度,震中位於攀枝花市區東南約50公裏。震源深度10公裏。)發生6.1級地震地震前一個半小時宜賓驚現地震雲。宜賓市與涼山彜族自治州接壤。(證實)
2008年10月3日,寧夏固原連續三次發生4級以下地震,屬同一震源,10月4日下午,固原市上空出現條狀地震雲,10月6日西藏當雄發生6.6級地震。
2008年12月24日,昆明市區早晨出現單條形小範圍放射條帶地震雲;2008年12月26 日02 時雲南省昆明市宜良縣、官渡區、呈貢縣交界發生M4.3級地震。(未考)
2008年12月25日,德宏州芒市、瑞麗市上空均出現大範圍鱗狀地震雲,呈不明顯放射狀;12月26日4:20瑞麗市猛秀鄉發生M4.9級地震。(實測)

地震雲 - 民間觀測報告
2008年30日下午2時,宜賓李豆腐冬泳隊一行16人,從宜賓春暢壩下水向歷史名鎮李莊遊去,隊伍遊到鹽坪壩附近,大概是:北京時間2008年8月30日15時左右,遊在隊伍後面的老莫通過觀天及網上關於地震雲的知識,向身邊翠屏區審計局的李斌和宜賓市工行的唐國強說:發現了天上的地震雲, 審計局的李斌當即表示了強烈的疑問,老莫回家後得知:北京時間2008年8月30日16時30分,在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涼山彜族自治州會理縣交界(北緯26.2度,東經101.9度)發生6.1級地震,震中位於攀枝花市區東南約50公裏。震源深度10公裏。

地震雲 - 地震雲-長蛇狀雲
 

長蛇狀地震雲  

    地震雲的長度越長,則距離發生地震的時間就越近
  地震雲的顏色看上去越深,則所對應的地震的深度就越深
  地震雲持續的時間越長,則對應的震中就越近

早在17世紀中國古籍中就有“晝中或日落之後,天際晴朗,而有細雲如一線,甚長,震兆也”的記載。
1935年我國寧夏的隆德縣《重修隆德縣誌》中記載有“天晴日暖,碧空清凈,忽見黑雲如縷,婉如長蛇,橫臥天際,久而不散,勢必為地震”。

 

地震雲(Earthquake Cloud)是非氣象學中雲體分類的一種預示地震的雲體,在國際上的研究還較為表面,至今沒有一個共同觀點,現在日本和中國民間還有較多愛好它的研究者對它進行探索。也正是因為研究的不深入,現今地震學家和氣象學家對所有涉及地震雲的問題一律進行了片面性否認或牽強的使用氣象學理論解釋。在未來不斷的地震雲相關的數據收集和分析後,地震雲可能會為地震預報做出巨大貢獻。

地震雲形成1、熱量學說 地震即將發生時,因地熱聚集於地震帶,或因地震帶巖石受強烈引力作用發生激烈摩擦而產生大量熱量,這些熱量從地表面逸出,使空氣增溫產生上升氣流,這氣流於高空形成「地震雲」,雲的尾端指向地震發生處。

2、電磁學說 地震前巖石在地應力作用下出現「壓磁效應」,從而引起地磁場局部變化;地應力使巖石被壓縮或拉伸,引起電阻率變化,使電磁場有相應的局部變化。由於電磁波影響到高空電離層而出現了電離層電漿濃度銳減的情況,從而使水氣和塵埃非自由的有序排列行成了地震雲。

外觀並無指定的形狀,但多數為劃過長空的一絲輕雲,大量小捲雲則佔小數。 地震雲大致分為四種,第一種是橫條狀的雲,一般都是單條出現。這種雲很像飛機飛過之後留下的痕跡,所以又有人叫做飛機雲。一般預示著2周以後有地震;第二種是成波浪狀或者放射狀的雲,一般預示著1周以後地震;第三種是垂直的向龍捲風一樣,或者像無風時垂直向上的煙柱一樣的雲,預示著三天以後地震;第四種是固體形狀的大塊的或者團狀的雲,一般出現在地震當時或者地震發生之前。

爭議西元前四紀,亞裏斯多德認為地震的成因和風有直接的關聯,地震前會觀測到氣象異常的說法因此而生。[1]然而,目前地球科學界普遍認為地震是由地殼破裂所造成,地震雲的說法未獲得大部份人所接納。美國地質調查局更直接表明地質現象雖能影響天氣,但卻必須歷時百萬年,且是在地震發生後,而非發生前,認為這種形狀的雲的出現與地震沒有特殊聯繫。[1]因為地震在地球上發生的頻率是很高的,所以任何現象出現後的兩周之內都可能會有地震發生,而並非地震前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好玩小遊戲天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